用户登录


*请输入用户名
*请输入密码
*请先完成验证

用户注册


*请输入用户名
*请输入手机号
*请输入密码
*请再次输入密码
*请先完成验证

忘记密码


专家介绍

胡安林

职务:

政治面貌:中共党员

工作单位:威特龙消防安全集团股份公司

技术职称:高级工程师

学术成果:参加工作以来,积极参与国内消防行业技术交流活动,从2009年开始,参加了5次北京大型消防展览,并与同行专家进行了密切交流。同时,也代表公司与国内主要研究机构,包括公安部四大消防科研所、中国科学院大型、中国科技大学国家消防实验室、武警学院、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勤务学院、四川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、西南石油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和技术交流。 在工作期间,发表了4篇论文,分别在《安全》《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》等杂志上发表。

简介:2007年进入公司,在生产和工程部门担任技术员的工作,对公司已有产品的结构、工艺、生产和工程安装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,并参与了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安装,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安装经验。 2008年,调入原公司开发部,担任研发技术员的职务。期间参与了公司厨房灭火设备的开发、机床安全系统、铁路机车消防监控系统的开发工作,主要从事电气控制技术的研发。 2009年,参与了公司承担的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公共交通车辆消防安全防护系统”的研究工作,主要从事电气控制技术的研发,实验方案的编制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。该项目在2009年6.5公交车纵火案后紧急启动,在三个月时间里密集完成了几百次实验,并于2009年9月通过公安部消防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,成果被鉴定为“填补了国内空白,达到国内先进水平”。 2009年年末,公司根据市场需要,启动了“天然气输(配)气场站清管作业安全防护系统”的研究开发工作。在该项目中,我和同组技术人员担任电气控制设计、实验策划组织和实验数据分析工作。该项目主要面向天然气输气场站清管作业存在的火灾风险,从主动防护的角度,对场站存在的所有危险源进行分析和监控,对存在火灾风险的清管作业关键工艺进行防护。该项目于2011年通过项目验收和科技成果鉴定,被鉴定为: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,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”。 2010年,针对西藏文物古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,公司承担了西藏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西藏文物古建筑消防技术及装备研究”。我被该项目纳入项目组,承担电气控制设计、实验策划组织和实验数据分析工作。 在过程中,与项目负责人一起提出了“网格分布式”的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,采用了装置前置、卷盘多点分布、分级补水的分布式布置的创新方法。该项目在2012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,鉴定结论为:“认在古建筑消防安全防护技术上有创新,填补了国内外在古建筑消防安全领域的空白,对保障西藏文物安全、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应用前景广阔”。2012年,受公司委托,我代表公司作为主要撰稿人参与了西藏地方标准《古建筑分布式高压喷雾灭火系统设计、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》编制。 “西藏文物古建筑消防技术及装备研究”的研究成果,于2013年度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;2014年通过了技术鉴定,进入了由四部委颁布的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;先后进入布达拉宫、大昭寺、罗布林卡等多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,累计创造了5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。 2011年,受国家能源局的委托,公司承担了“大型石油储罐主动安全防护系统”的研究和开发。我在项目组主要承担实验数据分析和资料统筹的工作。该项目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,鉴定结论为:“该项目成果属国内首创,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”。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安监总局列为四个一批推广项目,并于2015年获得国家安监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。 2013年,在“西藏文物古建筑消防技术及装备研究”项目基础上,公司承担了西藏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文物建筑人工光源消防安全技术及应用”研究。我在这个项目中担任主研人员,负责电气设计和项目总体统筹工作。该项目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能源局组织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,鉴定结论为:“该项目成果属国内首创,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”。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被安监总局列为四个一批推广项目,并于2015年获得国家安监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。 2013年,在“西藏文物古建筑消防技术及装备研究”项目基础上,公司承担了西藏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文物建筑人工光源消防安全技术及应用”研究。我在这个项目中担任主研人员,负责电气设计和项目总体统筹工作。2014年,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“泸州老窖地下建筑改建人工洞白酒库消防安全研究”,主要负责实验筹划及数据分析工作。2016年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,还参与了四川省科技支撑技术项目“天然气场站燃爆规律及监控技术研究”、“基于高压细水雾技术的城市隧道火灾控制技术及装备研究(省院省校重大)”两个课题的研究。从大学毕业以后,一直从事消防技术领域的研究,先后参与了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,部分科研成果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;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,安监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;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1项;参与编制地方标准1部。参与的科研成功大部分都已经进行了产业化转化,带来的经济效益上亿元。